:::

研究資源RESEARCH RESOURCES


  • 作者
    李琪明
  • 書名/題目
    道德思辯:品德教育核心能力的理念與實踐
  • 出版社/研究單位
    李琪明
  • 出版時間
    2016-07-01
  • 說明
      「我們要培養怎樣的下一代?」向為教育者所關注的重點,也是每當社會發生重大事件後,常引發大眾反思的課題,其中屢被提及的莫過於「我們的道德/品德教育出了甚麼問題?」。我國的道德/品德教育在歷經戒嚴至民主的時光流變中,其目標與意涵乃隨其時空脈絡不停地轉化,迄今其如同光譜般同時存有保守與進步,傳統與現代/後現代,東方與西方,本土/在地與國際等差異化現象。因此,如何形塑新時代「受過德育的人」之理想圖像,反而是個艱鉅且難以獲致統一標準的任務。本人身為長期致力於道德/品德教育的教育者與研究者,雖無力解答或解決諸多「大哉問」,但希冀就自己的研究志趣與生命經驗,用心盡力地描繪粗略草圖,提供有志者得以立於此基礎承續延展。對於當代道德素養,我所勾勒的主軸乃強調:今日教育實需掙脫乖順窠臼或規訓桎梏的刻板印象,翻轉為培養智慧與良知兼具的道德思辯力,方足以面對多元劇變的社會萬象及嚴峻挑戰的世界局勢,進而成為有價值底蘊的優質公民,並形塑有共同理想的公民社會。其次,我始終秉持「沒有理念深度的實踐是盲目的、沒有智慧實踐的理念是空洞的」之信念,故而主張「道德思辯力」的培養,亟需朝向專業化且理念與實踐齊備,才能畢其功效。再者,「道德」含括公私領域的正義與關懷、「思辯」包括個體自我的思辨及其對群體的論辯,而「力」(能力)則包含了認知、情感、技能、意志與行動,因此道德思辯力可謂多元統整且跨界創新的知能,亦宜成為道德/品德教育的核心素養。 
      為達前述主軸的落實,本書內容始於2010 年筆者研究專案的起步,當時我申請並獲得國科會(現為科技部)〈我國中小學思辯取向之道德課程方案建構與實施〉(2010/08/01~2012/07/31)專案補助計畫(NSC 99-2410-H-003 -032 -MY2),乃期藉由統整國內外相關理論與實踐基礎,以建構適合我國道德思考與溝通之課程理念與方案,並將之稱為「道德思考與溝通」(Moral Thinking and Communicating,簡稱MTC)模式。經過兩年研究歷程中,除進行多次諮詢座談外,為求緊密結合中小學實踐場域,我乃邀約八位校長領軍的中小學團隊共同合作與著作授權,藉由工作坊、課程方案擬定、班級試教、討論反思,以及外部專家學者審議等程序,經由不斷反思與修正過程中,最終完成由國小至高中的17 個課程方案。雖然,這些課程方案仍有進步空間,且須因地制宜加以轉化,但可由其中一位師長夥伴的回饋可窺其成效:「MTC課程方案兼具理論基礎與實徵研究,理論部分結構完整、嚴謹,從道德感知、道德判斷、道德論辯到道德決定,符合國際思潮與我國的需求。實作部分,從教案編寫、審核與修正,到實際的教學與成果發表,都經過整個團隊積極的參與和討論,符合教學現場的需求;專家學者更提出了許多精闢的意見,使得整個課程更臻完善。」   
      道德思辯力的培養並非限縮於中小學階段,因而我乃以「教師行動研究」的精神,嘗試將MTC 轉化為大學的課程方案,以增進大學生道德思考與溝通能力。多年來我所任教諸多課程都始終強調道德思辯的重要性,但納入本書僅以通識課程「多元視野的道德判斷」(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03 學年度第2 學期通識特色課程,以及創新教學補助計畫暨【討論課及演示課】(A 類)補助案)其中10 週討論課,以及在本校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04 學年度第 1 學期專業必修課程「道德教育原理」的「世界公民咖啡館」(討論課)為例,希冀在高等教育階段亦能彰顯MTC 理念與實踐的有效性及可行性。 
  • 網址